这两天看了一本书,叫做《圆梦北大——家长陪伴手记》。
书是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组织编写的,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9月出版,里面记录了22个北大新生家长写的教育陪伴手记。
22个家长,每人一篇,每一篇前面都有家长姓名、职业的一个简介:
书很好读,我用了两三天就读完了。
而且,越读越发现,怎么一个个都是教师的孩子呀!
我就数了一下,发现这22个北大新生,其中14个都是教师子女,尤以中小学教师居多。
展开剩余90%我一下子就信心倍增!毕竟咱也是中学教师一枚!
再加上以前就听过一种说法,说有两个群体孩子成绩普遍较好,一个是教师,一个是公务员。
反正本书是验证了以上说法,因为除了14个教师以外,其他8个家长,大部分是国企员工,公务员,机关干部。
看完这本书,我也很有启发和收获,记录以下6点,和大家共勉。
1、家长不偷懒
这些家长无一例外,全都全面参与了孩子的学习,并且随时观察孩子状态,遇到困难及时帮扶。
注意,这个参与不是管控,不是给孩子讲题,而是对孩子学习状态的关注,并根据孩子需要提供必要的有用的帮助。
就像一位家长说的:
“要做到跟孩子的成长 长期同频共振是非常考验家长的意志力的,需要超越一般的付出,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家长很多的自由。但是,如果家长在总体节奏上不跟着孩子的成长一起走,过分地相信凭孩子自身的天赋就能自立自律,这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。”
还有的家长一直坚持学习不同阶段的育儿经验书籍,向专家借取智慧。
一位妈妈写道:
“在孩子高三期间,孩子爸爸就专门学习了某著名教育家的实践教育著作,做了一万多字的笔记和心得。通过学习,我们家长淡定了,孩子也逐渐淡定了,我们一起更智慧了。”
还有一位家长写得更接地气:
清晨早起,为孩子做好热气腾腾的早餐,你坚持早起就是孩子无声的榜样。你周末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奕道配资,也向孩子展示了你与之一起奋斗的决心。你坚持锻炼身体,也是孩子健康生活的正向引导。“孩子,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”
日上三竿你却躺在床上大梦周公,要求孩子早起,要他如何做到呢?周末你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云游网络世界,在各种商圈左右逢源,孩子吃饭却靠点外卖,怎么要求孩子自觉奋斗呢?父母是孩子的榜样,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,为孩子作出示范。
“考上名校不是偶然,有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。”这句话是本书编者说的,也是我读完本书的切身感受。
2、普遍重视孩子阅读
22个家长,大多数都提到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重视。
一位家长说:奕道配资“ 平时,我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,就像逛超市那样逛,不一定要买书或借书,主要让他接受书香的熏陶。”
一个家长在家里墙上挂了一幅字:
再苦再累也要读书,
工作再忙也要看书,
收入再少也要买书,
房子再小也要藏书。
还有一位家长,女儿只爱文学类读物,不爱历史和科学,于是她想尽办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,让我们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:
有时候,任凭我循循善诱,敌不过女儿一句“那些书我不爱看”。强扭的瓜不甜,于是我想尽办法让女儿对不爱看的书产生兴趣。
有一次,我和孩子爸爸故意在客厅里谈“三国”,“诸葛亮忠贞不贰、鞠躬尽瘁,可惜生不逢时!”“周瑜少年才俊,可惜被诸葛亮算计了!”……孩子一脸困惑,忍不住插嘴:“这是怎么一回事?”我们笑而不答,借此机会让她自己在书中找寻答案。
就这样,在我们的“诱导”下,女儿捧起了历史、科普类图书。
在书的帮助下,女儿的作文多次获奖,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幅提高,各科成绩名列前茅。
关于阅读的作用,在最早的家教圣经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中,尹建莉老师就说过:“阅读是一根神奇的魔杖,被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都不差。”
本书中,一位家长也深谙此道,他说:
“喜欢阅读的孩子,上学以后的学习比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省力、有效得多,简直是一劳永逸、一本万利的好事。”
3、注重和孩子聊天,沟通
22位家长,多数提到了和孩子聊天的重要性。
一位家长说:
“常和孩子聊聊天,不一定聊学习,不一定聊志愿,不一定聊选科,天南地北、稀奇古怪的都可以聊。孩子长大了,不要追求一次把天聊透,更不要追求一定要把他说服。你很有可能说不服他,相反他在某些方面很有可能比你懂得多、懂得深。聊天要注意技巧、要掌握火候,不要把天聊“死”了。无话可说或不愿与你说才是最可怕的。”
22个学生中唯一的一个体育生,凭借羽毛球特长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被北京大学录取,他妈妈说:
“小徐同学从五岁多开始跟随教练练习羽毛球,一年四季,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难耐,我都尽量接送他去球馆练球,让他感受到他不是孤单一人。直至高考结束,我整整接送他打球13年。
在这期间,很多家长、朋友不理解说:“都这么大了,上高中了还接送啊?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的。”
是的,他可以自己去上学、去训练,但孩子时间是有限的,除了学习、训练,哪有时间与咱们家长沟通交流呢?没有沟通交流,我们怎么把握孩子的心理?怎么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?
我就以接送他上下学,以及训练路远不方便等为由,主动接送他。在接送的途中,我们俩每天交流着学习和训练中的快乐和收获,以及失落和不足。因为有了每天的沟通交流,我俩之间没有隔阂,孩子也没有叛逆,他也能理解家长很多的做法和不容易。”
好几位家长提到了餐桌交流、上放学路上和孩子的聊天:
“随着孩子学段的升高、学习任务的增加,我们和孩子的交流时间会非常难找,而接送孩子的路上是很好的交流沟通的时机。”
“对于住校的孩子,家长一定要抓住周末、节假日的时间多陪伴孩子。”
4、在关键节点给孩子有效的帮助
能考上北大,这些孩子在中学里无疑全都是学霸,都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了。
但是学霸也有低谷期,他们的成长道路上不全是阳光,也有黑暗的时刻。
而这个时候,家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。
能否在孩子被挫败感包裹时,递上最恰当的支撑,往往决定了他们能否更快走出阴霾。
书中有个学生,初中时几乎稳居年级第一,但是到了学霸如林的重点高中,却被“虐得惨不忍睹。”
孩子妈妈分享了他高一高二的大考成绩,可以看出,确实起伏很大,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,且这个孩子在高三复习时就稳居年级前二十了,最终高考考入北大。
这其中,父母的态度和做法是孩子前行路上的定盘星,更是穿越起伏的底气来源。
不是盯着成绩单追问“为什么别人能考好”,而是轻轻拍着孩子的肩说“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”——先接住他的情绪,再谈问题的解决。
不是急着找补习班“亡羊补牢”,而是陪他一起复盘:是知识点没吃透,还是答题节奏出了问题?是心态太紧张,还是基础没打牢?帮他把模糊的“考砸了”拆解成具体的改进方向。
再看另一位妈妈的分享:
印象最深的是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,孩子的数学考得很差,年级排名快倒数了。孩子的爸爸一听就急了,他以为孩子放松、贪玩了,需要好好教育一下,就开始训斥孩子。孩子考得不好引起了他的强烈焦虑,他把自己的焦虑向孩子发泄,孩子被吓得泪流满面。这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安抚和帮助,孩子其实是最想考好、最焦虑和煎熬的那个人。
我赶紧制止了孩子的爸爸,然后跟孩子谈心。他说:“数学太难了,我不擅长数学,我讨厌数学。”我就安慰他,帮他分析:“不是你不擅长数学,是因为我们小学从没报过课外班,别的同学都报了课外班,老师讲课速度快,你还没学透就过去了。学校出的题比较难,只要是学校出的题你就容易考不好,以前考区卷就考得挺好的,说明你的基础知识学得还不错,只要学好基础知识,课上听好,作业写好,中考卷子不难,不用担心。”其实因为跟不上,孩子的信心受打击,部分基础知识已经落下,我抽了一些时间帮他理一理,他很快就通了。
到了初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,他的总分一下子提到了全班第一,信心大增。
5、尽量不报课外班
22个家长,没有一个提到课外班在孩子学习中的作用,反而有好几个提到,尽量不报课外班,吃透课内,有余力自己提前学,培养自学能力。
直接看家长的分享吧:
不少知道我儿子考上北大的朋友问我:“你们都给孩子报了哪些课外班?”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们几乎没有给孩子报过课外班,只在高二高三时给他报了每周2小时的数学补习班,那也是他自己想上的,说看别人都上自己不上就心里发慌。
因为我觉得能学好学校老师教的内容和完成好布置的作业就够了。报很多课外班反而会分散精力,得不偿失。许多孩子为了应付课外班,完成不好学校的作业,疲惫不堪,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,反而影响学习效果,身边不少报了很多课外班的孩子成绩并不好。
另一位家长说:
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,我们一直坚持一个理念——少补课。在12年里,文化课方面孩子只补过数学。我们的感悟是:孩子成绩的提高,要坚定地立足于课堂40分钟。对于学校里学习的课本知识而言,试想,一周数学五至七节课,如果课堂听课质量不高,甚至放弃课堂,再牛的名师,也无法在周末用两三个小时给你补齐所有的知识。周末补课只能是有限的补充或提高。依靠周末补课,甚至周末全天候、多学科补课,会导致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——课堂听课效率低下,甚至游戏课堂、放弃课堂。这样的恶性循环、饮鸩止渴,只会费力不讨好、事倍功半。这是严重的本末倒置,家长应该警惕。
还有一位:
这些年,我们一直坚持不让孩子上课外班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学会学习,自主学习,养成深度学习的意识和习惯……引导她学会沉浸式学习、体验式学习,坚持跟着学校课程的进度学,跟着学校老师的节奏走……在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前提下,利用剩余时间提前预习、做课外题。
6、身教大于言传
最后一点,也是大多数家长都提到的——家长要做好榜样,在家庭里起到引领作用。
“在他中考前,我经过努力学习,通过了国家一级建造师的考试。”
“学校的优质课比赛,我千锤万击、反复打磨,最终捧回一等奖的证书!”
“想要让孩子离开手机,家长自己首先必须远离手机。在孩子初中以来特别是高三阶段,我们卸载了最火的“抖音”等几个可获得短期快感的手机软件,除了和学习、工作相关的内容,从来不会为了一时欢愉沉浸在手机的世界,让它在不知不觉中偷走时间、消磨意志、摧毁向上的 能量。
相反,家里最多的物品是书籍,闲暇之余,家人一起看书是比较常见的状态,当然家长也免不了偶尔的假装用功。爸爸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矿山,攻坚啃硬、拼搏进取的精神与行为也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影响着孩子;妈妈在工作之余,利用业余时间苦学教育知识,先后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职业园长(高级)证书等,奔五的年纪也加入了考研的大军……”
最后,看完这些家长的教育故事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——
教育孩子也没那么多“秘籍”,就是家长肯花心思、肯以身作则。
在陪伴孩子时不偷懒,在自我成长上不松懈,把日常的陪伴做扎实,把榜样的力量发挥好,孩子自然能跟着往好的方向走,咱们也能在这个过程里奕道配资,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。
发布于:江苏省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